86-21-54190656

食品供应链的挑战及反思

发布日期:2015-05-26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邱伏生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苏丹红”、“三聚******”、“瘦肉精”等事件,以及最近曝光的“福喜食品”,不断刺痛着公众的神经。过期食品混合入线包装、产品标识随意、产品库存周期失控作假、存储质量失控、“回锅肉”等威胁食品安全的行为,这到底是我们的监管体制问题?还是食品企业的道德问题?还是食品行业的供应链问题?

食品安全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道德承诺,由于食品具有多重品质特性,既是经验品又是信用品。对于经验品,依赖于消费者在长期购买中积累的经验,而对于信用品,则完全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如果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食品安全,就必定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此时只有通过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对失信企业采取惩罚措施,构建适合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批发零售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和供应网络,其环节主要包括食品原材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销售以及食品物流,还有最终的食品消费。在这些环节中,消费环节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其是直接受食品安全影响的环节。其他环节都存在着对食品安全不利的因素。这些环节在食品供应链中环环相扣,互相影响,使得保障食品安全不仅仅是某个企业的事情,而是必须从供应链整体角度考虑,基于供应链研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使食品安全不流于空谈。

供应链管理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Towills 定律”,“一旦供应链上的理论需求可能扩大,那么实际需求就会真正扩大。”细化解释为:“由于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利益导向、管理、库存、信息、企业(文化)背景与心理等的变化以及对变化的反馈与响应的滞后,会引起供应链上总体需求的层层放大。”当这种需求转变为供应链环节中某些道德缺失企业们所过分追求利益的需求的时候,那么,这种放大就让人不寒而栗了!尤其是当这种道德缺失企业越多的时候,我们就基本上处于灾难深重中了,吃任何东西的时候都得想想“能吃吗?”“吃了后会如何呢?”……因此惶惶不可终日!

“九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猪(鸡)!”虽然有调侃之意,但却是对于当前中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缺失最好的评价和最形象的说法!这在本质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就是食品供应链的整合和监管已经到了影响国计民生的地步。其实,按照下游企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说法,他们在监管。但是,监管的如此严格,怎么还要出事情?何况,还有麦当劳、肯德基们的“n道检验”关?要我说,根本原因是食品没有按照供应链的模式来规划、整合和监管,而是非专业的管理模式,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各扫门前雪”的管理思维。

威胁食品安全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大部分食品企业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降价趋势—导致道德缺失。由于食品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单个食品企业在利益的驱动和竞争压力之下,选择了违背良心,销售和供给不合格产品。

2 无“有效消费者响应”(ECR)—导致消费者信心下滑。随着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能够针对消费者需求来设计和供给产品,影响到消费者的满意度,许多食品企业没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绿色的需求,从而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信心不足乃至失去信心。

3 库存控制能力低下—导致浪费和串货。许多食品企业做不到库存的“先进先出”原则,产品批次管理混乱,从而导致产品过期变质,这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出现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可能出现串货现象,让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或者下游企业。

4 供应链上上下游企业之间信任的缺失—导致勾心斗角的博弈。由于供应链上个体企业的利益实现是在整个链条中群体企业利益之后,遵循道德承诺可以实现行业的最优利益和企业的次优利益,而一方违背道德承诺有可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优。由于信任的缺失,任何一个食品企业都不能确认其他企业不会违背道德承诺,因此,企业如果能降低成本,就可能会抢先违背道德承诺,如果所有企业都这么想这么做,整个食品行业的道德水平就很难建立。

5 召回和追溯无可操作性—导致后遗症无穷。可追溯性,是指对某种产品的历史,包括原料的来源和加工历程,都有记录并且可以查证。食品行业大部分没有建立可追溯系统,一方面不能保证产品从来源到加工整个过程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如果出现问题,不能查出是哪个环节的原因,就做不到对症下药。

对食品供应链的思考:

1、中国的食品行业本来就是良心的行业,所以,我们假设人们都是“有良心的人”,所以,食品链(注意不是食物链)就任其流通,结果就难免出问题。问题是现在“无良的人”越来越多,何况,整个供应链上,假设食品要经过100个人(环节),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无良”,那么其他99个人的善良,也抵不上一个人的恶劣,这条供应链就毁了。三鹿揭幕之后,几年来三聚******,神出鬼没魅影频现,乳企声誉不说声名狼藉,至少也让人不敢恭维(人们到现在为止还争先恐后的购买外国奶粉就是现实的反衬)。恐非刮骨疗毒,实难恢复元气。现在“福喜们”又落入了同一个坑,虽然坑名有别,但不管是叫“三聚******”、“瘦肉精”、“过期肉”还是“地沟油”,对“食品安全”四个字的杀伤,对民众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洋食品乃至监管部门公信力的挫伤,都是一样的致命。

2、食品供应链规划,谁在规划?谁能够规划?规划的深度有多少?都说食品行业在进行供应链优化,但是,除了建设了几个冷库之外,似乎看不到标准运作程序和准则的规划—也就是说,除了花了钱建了“看得到的东西”之外,那些“看不到的东西还是看不到”,什么意思?你懂的。

3、食品供应链上要生产和流通食品,那么,谁在生产?谁在流通?他们是否奉行了食品供应链的准则?我们是否有食品供应链准则?我们见过很多食品企业的冷库和供应链,说起来都用了现今流行的那些名词,但是整个供应链对于“可追溯、可查证”绝大多数却难符其实。

4、食品供应链上的监管,谁在监管?如何监管?面积这么大,覆盖面如何?主动监管还是被动监管?执行标准在哪里呢?监管若不给力,想一味依仗企业自觉、商业伦理和行业自治,更像个笑话。所以,监管真要亮剑,就从诚心担责,自愿补漏开始吧!“九龙治水”式监管,导致权责严重不对等,从媒体爆出的多个环节、部门的推诿中(麦当劳说遭隐瞒),我们甚至看不到他们有什么“责”,好像谁都满怀忧郁,一脸无辜。有利则利益均沾,有责则互相推诿,这样的供应链监管体系,怎能杜绝“过期肉”?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监管漏洞吗?而比这更大的漏洞在于,一长串的监管链条上的使用、生产和监管部门,似乎还是一副不愿担责,不愿补漏的无辜而冷漠的表情。这才是食品安全最令人心伤的致命漏洞。
5
、出了问题,至少应该召回吧,我们召回了吗?如何召回?你能够在第一时间追溯和查证到吗?为何不能?(目前是封存—如何证明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想想丰田模式,丰田“刹车门”事件,正好告诉了人们,人家的供应链的优越性,因为他们能够准确的召回,使得人们对他的信赖得以持续甚至加分。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们的食品、医药、汽车、家电、电子的召回,难道是我们的过程控制非常好吗?NO,是因为我们的供应链根本没有可追溯性,无法召回,所以,才有一而再再而三的问题食品出现!

6、就出现了各类事故的食品企业而言,到目前为止,比较著名的只有三鹿不见了,其他的还有谁?为何?据说三鹿毁灭是因为死了不少人,“无法收拾”,现在有多少事故真的让大家看到死了人呢?--犯罪成本太低了(福喜的员工甚至说,吃了不会死人)!

7、任何一条供应链最终都要表现到消费者对他的承诺兑现能力和信心表现上,当民众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的时候,那么,供应链规划、监管、运作,在民众心里都是浮云!自从三鹿领衔的三聚******风波,攻破了公众对明星企业、“免检产品”的心理安全防线后,明智的民众对此类大企业已有一定的免疫力了。所以,“过期肉”能连闯麦当劳、肯德基们“n道检验”关的严格控制体系,民众也不会分外讶异。问题是,连麦当劳、肯德基都不能吃了,还有什么能吃的?(这句话是否很有讽刺意味?)

8、供应链环节之多,恐怕连监管者自己也不知道,生产者、流通者不想知道(只是静态的考核供应商),也不必知道,消费者不知道—他们只知道最后的使用是否好而已。而麦当劳们的申明解释,所谓“严格检验体系”确实存在,但只是对内而言,换言之,外部流通环节(包含供应商、物流、仓储、搬运等)对食品安全未必设有这么多关卡。但是现实事件却讽刺地告诉我们,这些监管环节似乎都环环相扣的默契地“卡壳”了。是什么让不同流程的监管者同时“闭眼”?何况问题还可能出现在“第零道关”、“第n+1道关呢”!。

受伤的永远“不是猪就是鸡”,还有我们这些总是被忽悠的“上帝”—消费者。一头猪、一只鸡的监管难题,正进入让消费者一头雾水、心惊胆战的深水区。

这一切都表明,必须优化食品全链条,从规划、设计;生产、流通到监管链条,整合监管力量,才能堵住监管漏洞。当然,监管链再怎么优化,如果执行力不行,一切都白搭,放心肉就真的只是在理论上放心,在现实中始终担心了。

关注我们 顾问热线 电子邮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