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4190656

【系列】制造企业供应链物流改善切入点(三):客户交期管理

发布日期:2017-12-05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李志强

言:在《制造企业供应链物流改善切入点》系列文章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咨询和改善实施经验,试图总结出一些“四两拨千斤“的供应链改善切入点,通过抓住一些关键点的改善,牵引出一系列的改善活动,带动系统的优化。


已经分享的文章:

1、制造企业供应链物流改善切入点(一):物料齐套管理

2、制造企业供应链物流改善切入点(二):订单交付管理


看点

01

客户需求交期的重要性


上期文章在阐述订单交付管理时,反复提到客户需求交期的重要性。本文从另一个角度阐述,或许能让您有不一样的体会。


客户需求交期就是客户要求企业交付货物或服务的日期。


客户需求交期是供应链交付执行的输入,客户交期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整个供应链履行过程及管控的有效性,是真正实现“以销定产”的重要输入。客户交期决定了订单优先级,订单优先级决定了生产的先后顺序。很多企业对于客户需求缺少精确管理,没有获取准确的客户交期意识。交期都是大概、随便、或拍脑袋填写的,甚至有的门店自己随意填写。有时当客户需求发生了变化,却没有及时传递到后端。特别是终端客户的需求交期,顾客说什么时候要产品,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这个时间交付。但因为输入的交期不准确甚至没有交期,很多企业往往是“做出来的产品不是最紧急的,而最需要的产品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出来”。“高库存、低交付”的尴尬局面并不少见。所以我们的生产计划必须要严格坚持“客户需求导向”,要建立客户需求导向的拉动式供应链体系。

客户交期管理对于企业供应链的有序、高效运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某小型电子企业以面向出口的B2B业务为主,产品需求多样、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因为公司研发技术方面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产品毛利率比较高,且订单保持较好的增长,总体规模不大的前提下,企业发展得也算顺风顺水。但是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发现订单交付的问题越来越大。经过简单的走访沟通后发现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基础非常薄弱,“没有人知道这个订单什么时候能够完工”,该企业接到的订单大都没有准确的客户需求交期和承诺交期,要么根本就没有交期,只有意向的交期,要么有确定的交期但后面会频繁的发生变化。计划部门接到订单后按照“先到先得”的方式进行排产,采购、生产及相关部门均按照排产计划开展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神经病”的症状就开始发作了。因为客户或者业务或者市场或者管理层方面的原因,排产顺序在不断的发生调整和变化,供应链运营过程中乱象丛生:订单调整和插单频频,计划变化多、不稳定,后台永远都在救火,不知道生产哪个单合适;计划调整造成了各部门协同工作难度的加大。这个订单没有物料,那个订单工艺有问题,那个订单品质有问题,人手总是不够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库存高,客户抱怨多。原本毛利比较高的产品,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利润总额并没有增加,反而越来越低。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没有明确的客户需求交期,导致订单优先级缺失。


客户需求交期是供应链各节点的驱动,但如果客户需求交期不准确,则整个供应链都将围绕一个错误的目标努力,这种情况也一定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看点

02

为什么客户交期会不准确?

 

很多企业期望将自己从推式转变成拉式,或者从以产定销转变成以销定产,希望能够按照客户交期设定优先级来拉动排产,需求紧急的优先满足,远期需求则先不占用资源。结果改来改去,最大的问题来了:我们获取的客户交期未必是真正的客户交期。不管是终端顾客还是企业客户,首先是在下单的时候未必能给出一个准确的需求时间,其次是在多变的环境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会发生变化,如此一来,供应链还是会陷入混乱。在本人看来,这些问题当然是存在的,但并非难以改善,本人认为绝大多数企业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主动管理交期的意识不强。


最严重的问题是:企业不明白、不重视。大部分企业知道要抓交付、抓客户满意度,但不知道从哪个点抓起。告诉他们要进行“客户需求交期管理”,很多人不明就里,客户想什么时候要,这个怎么管理呢?“客户说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客户需求导向”,不管客户提什么要求,我们都要尽全力搞定。这样可不可以?一次两次可以,一直这样那肯定玩不转。从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企业观念陈旧,供应链思维淡薄,认为“搞那么多玄乎的东西干什么,客户下单我们尽量交货就行”,没有OTTC或者OTTR的意识。和客户之间达成的交期可以更改,企业对交期不重视、不严肃,导致交付过程变数丛生,甚至很多情况下企业内部人员会说“我们能满足客户要求交货完全靠运气,运气好就交了,运气不好还不知道延期到什么时候”。而这种情况带来的不仅仅是客户对于交付的不满意和客户损失(可能导致索赔),对企业自己而言,订单履行过程各种异常,也极大的造成了企业自身效率、成本的损失。那么,如何做好客户交期管理?


看点

03

如何做好客户需求交期管理


现在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是不是客户说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呢?理论上当然这样最好,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有自己既定的交付能力,有N个客户的订单在生产,要把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所以我们并不能够满足客户所有需求。没有能够完完全全响应客户需求的供应链,但我们要管理好客户期望,也就是说要让客户有合理的期望但不要有过高的期望,这样才能让客户获得比较好的体验感,同时企业又保持相对较强的竞争力。


订单交期管理的大致情景是这样的:


1
需求产生


需求产生:客户说需要买你的东西,什么时候要在哪里交货。

需求确认:你跟客户确认订单相关信息,同时根据这些信息查询公司的交付能力或者交付标准,确认是否能准时交货。企业根据不同的产品分类有不同的交付标准,比如对于A类的产品采取的是MTS现货模式,则我们交付期就会短,对于C类产品采取的是MTO按单模式,则我们的交付期就会长。所以我们要用这些企业的标准来引导客户、影响客户交期。


2
交期协商


交期协商:如果通过查询沟通发现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交期,你需要跟客户进行沟通,讲明原因,然后和客户一起确定一个客户能接受、自己能达成的交期(告诉客户我们努力能达成的时间,即便是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也要比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或者最终承诺没有兑现要好得多);接下来就可以下单了,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客户需求的过程。如果客户不同意变更交期呢?是不是这个订单就不能接了?这时我们就要启动加急的流程,也就是说,对于少数的特殊加急订单,我们通过公司后台的资源倾斜和努力,一般也是能达成的,只不过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所以某些企业存在“加急费”的服务收费。


3
交期管理


交期管理:订单正式下达后,需求交期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也是经常困扰大家的问题。这种变化可能来自于客户的变更、供应商的异常、产品的变更、生产的突发事件等,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去扼杀这种变化,但我们要通过主动与客户进行互动沟通、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有效的交期协同机制等,做到尽早知悉并做出及时调整,如果等到已经投产了再要提前或延后,就已经来不及了,将会产生更高的变更成本。比如,我们可以定义计划生产日期提前3天这个时间点之前是订单可变更窗口,这个时间段订单还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成本,可以允许调整变更;如果在这个窗口之后,原则上不允许变更,如果因为质量风险、功能风险、付款风险等必须要变更的,也要评估损失,界定责任人或者责任部门。


4
交期维护


交期维护:很多企业在系统中有客户需求交期的数据,但一般不会按照这个时间去响应。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前面已经讲过的,这个时间填写比较随意,有些甚至都是空缺的;其次是客户需求交期和承诺交期没有关联,供应链只会去满足承诺交期;第三是第一次记录这个时候后,后续交期变更均没有维护到系统中,系统中的时间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订单交付无法有效的实现闭环管理,交付风险也得不到提前的预防。



5
总体来看


总体看来:交期管理的缺失加上产品、客户、市场、服务、供应商的多样性、复杂性等,大部分企业的交付管理相当混乱。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客户也未必有这么高的要求,大家都没有搞清楚应该怎么管。一般而言,大家都知道交付存在问题、不靠谱,常用的办法就是会给自己预留一些缓冲时间:客户本来10号要使用,但他会告诉供应商5号就要交货;产品本来8号入库就可以了,销售会要求生产4号就入库;后工序2号要用的物料,会要求前工序提前2天就生产出来……如此一来,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就没有信任可言,交期也会逐渐拉长,整个供应链也缺少一致的价值导向,不利于供应链的总体改善优化。


总而言之企业供应链运营就是要用合理的成本,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需求交期。以此为抓手,则供应链的价值导向、指标设置、行动方略等才有章可循,相应的采购、生产、物流等执行部门以及工艺、品质等协同部门才有相同的目标导向,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趋于高效、稳定、和谐、精进。

关注我们 顾问热线 电子邮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