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12-11浏览次数: 次信息来源: 颜家平
前期作者与大家分享了:
本文与大家分享:【准时交付系列-4】如何保障供应量少时的准时交付
每年岁末年初,顾客会发给供应商产能确认的通知,让总经理签名,确认来年能够满足顾客预测需求,并要求可以满足20%的上下波动,以保障来年的准时交付。大家一般对需求量可能会增加的产品比较重视,也会考虑把这些产品的产能扩大作为来年的投资预算。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是供应量少的产品很少保证准时交付。
在实际工作中,供应量少的产品很难保证准时交付。让我们看看具体是哪些情况:
一、新产品开发阶段
几乎没有新开发的零件能够准时交付。区区几个或者几十个零件,有的都装不满一个包装。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迟交付,严重影响着产品开发进度。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新产品项目延迟完成,这个原因肯定是主要因素之一。
二、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产品的工程更改阶段
到汽车厂开会,经常会被告知一些因延迟交付而影响工程更改的案例,个别案例甚至让顾客不得不冒着质量风险,延迟更改日期。虽然像“敲木鱼”似地反复提醒,但这样的事故依然屡见不鲜。
三、到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即将结束阶段
顾客一般会提前一个周期通知供应商,但从主机厂到上游前端供应商隔着好几级,信息流因种种原因一旦发生断阻或者误差,供货就会发生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使顾客提前结束产品的生命周期,随之还会产生不少的呆滞库存。
四、产品的售后维修件也是因量少而不能准时供货的重灾区
特别是到了后期,模具、夹具和专用设备老化磨损,难以为继,供应商又不肯为区区几个维修件进行新的投资。于是,交付就没有了时间标准。
五、市场发生波动时,工厂的产能发生问题,一时间又无法找到新的资源来解决
工厂在考虑交付优先权时,订单量少的顾客往往就成了优先被延迟交付的对象,而这样的顾客是最拖不起的,于是有时就出现了顾客上门求供应商准时供货的非正常现象。
这样问题的发生,既是企业的开发能力、产能控制和模具设备周期管理能力不足造成的。也是供应链伙伴之间协同不够造成的。当前的市场趋势,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与短周期成了主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企业应该认清这个趋势,在管理上进行改善,特别是与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协同上要进行大力改善。
改善与供应链伙伴协同关系,实现准时交付,要从新产品开发开始。
共同商量开发周期,共同确认零件交付时间,共同协商解决开发中的困难,并且不断地沟通,进行信息交流,确保新产品零件的准时交付。同样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工程更改项目中。
改善与供应链伙伴协同关系,实现准时交付,要公开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预期。
确定售后维修件提供的期限,就像汽车厂公布的售后维修件保证15年供货的期限。让供应链伙伴从新产品开发起,就开始着手做好相应的准备。让模具和设备按此标准进行设计与开发。也可以及早落实相关资源,一旦自己的能力有问题,可以通过外面的资源进行及时补充,确保准时交付。
改善与供应链伙伴协同关系,实现准时交付,要与供应链伙伴建立利益共同体,做到利益共享,损失同担。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可靠的信任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准时交付在任何阶段、任何数量和任何条件下得到切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