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4190656

MMOG V6解读之44 | 内部SOP是保障客户交付的基石

发布日期:2024-12-11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必赢国际-颜家平

MMOGV6中的2.2.1.4 F2有针对供应链管理(SCM)流程的内部方面的程序文件和/或作业指导书(例如:装配和生产计划、排程、物料操作、存货控制,和包括MRO库存在内的仓储管理)。本条款与第五版相比较,在仓储管理前面加上了“包括MRO库存在内”的几个字,体现了MRO库存在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升了权重。

对供应链管理的SOP数量来讲,内部的数量是最多的。根据供应链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SOP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实施一体化管理的,集中在一个部门;实施分散性管理的,那就会出现在几个部门。不管分布如何,通过内部SOP,来规范企业内部供应链运行,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他们是客户需求得到保障的基石。内部运营SOP最重要的有两个。

一、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采购计划(MRP)的编制流程。该流程关注的是“装配和生产计划、排程和物料操作”。主生产计划是内部生产的主要依据,是根据企业生产的模式和特点进行编制的。制造企业一般分成4个模式:按订单设计生产ETO,按订单生产(订货型生产方式)MTO,按订单装配ATO,按库存生产(备货型生产方式)MTS,这4种模式形成了主生产计划编制的策略。制造企业的特点有:大批量生产的,多品种成批生产的,单件小批生产的 ,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等,构成了主生产计划编制的特征。

主生产计划是联系销售和生产的纽带,它为计算产能和所需资源提供基础,与物料清单一起驱动MRP(物料需求计划),确保生产的优先权有效实施。文件的编制要从计划来源、生产方式、批次数量、发布周期等方面进行。要有输入,包括S&OP计划,年度预算,生产资源等,要有输出,包括主生产计划、入库时间、库存指标等。对主生产计划执行的情况,体现了企业生产的计划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排程计划是实施主生产计划的具体操作流程。依据主生产计划的出产要求,根据企业的加工设备、生产线、班组人员、班次和工艺流程,排出具体的生产安排,一般采用倒排法进行安排。即从产品的出产的时间起,倒排到初级加工阶段。是生产班组和人员进行生产和作业的依据。在排程时,既要衔接紧凑,做到精益衔接,又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便于发生问题时,可以进行适当调节,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图片

MRP(物料需求计划)是受主生产计划与物料清单的驱动而生成。物料需求计划是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物品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个物品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时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品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是一种工业制造企业内物资计划管理模式。MRP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顾客订单制定产品的生产计划,然后基于产品生成的进度计划,组成产品的材料结构表和库存状况,通过计算机计算所需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从而确定材料的加工进度和订货日程的一种实用技术。有关MRPSOP既是企业内部文件,也关乎着上游供应链伙伴。在编制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需求,更需要来自供应链伙伴的相关数据。如果MRP计划没有搞好,要么生产会受到影响,要么库存会增加。主生产计划、排程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这三者连成了供应链上的计划流,也就是信息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存货控制和包括MRO库存在内的仓储管理文件。存货控制和仓储管理是供应链的主要管理工作之一,管理的流程和标准自然十分重要。该文件的内容应该包括入库流程、保管流程、出库流程、退库流程、呆滞品管理流程、盘点流程等。要涵盖整个库存范围,其中不能忽略的是属于企业的外部中转库和VMI的库存。库存管理的目的不是降低库存,而是管理和控制库存,保证库存的及时准确是管理的目标。如果连库存的数据都无法做到准确,又如何谈降低库存呢?因此,对库存管理文件的编制,一定要仔细观察物料进出的全过程,对每一个交接点要特别关注,尽可能做到无缝连接,在文件上先做到库存的有效管理。

MRO库存是企业为了维护、维修和运行设备而准备的备件、工具和其他物资的库存。这些物料通常不包括在直接构成产品的生产原料中,而是用于支持生产活动中的设备维护和维修。MRO库存包括的种类繁多,如专业设备、电器和机械物料和维修车用品等。由于MRO物料的种类多、采购批量小、消耗量不稳定,它们在库存管理上与直接物料存在较大差异。尽管MRO物料本身的价值可能不高,但对于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成本及减少停机损失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高质量的MRO库存管理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而言是一个关键环节。正是考虑到其重要性,第六版条款里特地增加了这项内容,把它列入仓储管理范畴。使MRO库存列入了MMOG的考核范围。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由于内部物流的环节和工作类型比较多,在物流实际操作上,还有大量的作业指导书。这些作业指导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编制需要供应链、质量和设备工程师及操作工人的合作,共同编制的指导书既有可操作性,又能保证工作和物品的质量。对作业指导书的培训通常是张贴在作业区里,实际上一种形式主义,极少有工人上班去看指导书。真正有效的是对工人进行操作培训,培训他们按指导书的标准去做,培训要连续几次,直到他们养成了标准的操作习惯,才算培训有了效果。之后,还要不定期地进行纠错指导。让工人按标准作业是物流质量的重要保证。

内部供应链的文件往往通过观察现场的操作来进行审查,看看是否按规定进行管理和操作。现场看到的情况自然就是评审的结果了。

关注我们 顾问热线 电子邮箱 TOP